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上枕骨棘宽短,接近项背骨。吻部背视钝圆。口大,下位,弧形。颌齿及腭齿绒毛状,均排列呈带状。眼中等大,侧上位,眼缘游离;眼间隔宽,略隆起。
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各有一黄色横带,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 [4]
黄颡鱼生存水温为1~38℃,低温0℃时出现不适反应,伏在水底很少活动,呼吸微弱,3天时间出现死亡。高温39℃出现不适现象。鱼体失去平衡,头朝上,尾朝下,呼吸由快到弱,1天左右出现死亡。在8~36℃范围内温度对黄颡鱼成活率影响不大,而与生长有较大关系,低温时黄颡鱼虽能少量摄食,但基本不生长,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6~34℃,范围为22~28℃。
黄颡鱼为一年一次性产卵型鱼类,在自然条件下有集群繁殖习性。繁殖季节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水温变化幅度为25~30.5℃。黄颡鱼一般在2龄时性成熟,澄湖黄颡鱼在1冬龄时也达性成熟,在测定的标本中,小成熟个体中雌鱼体长11.5厘米,雄鱼体长13.5厘米,雌鱼的性成熟较雄鱼早。黄颡鱼怀卵量2500~16500粒,平均4000粒,相对怀卵量58.33~77.77粒/克,平均65.71粒/克。黄颡鱼的主要繁殖区域在水位浅、底质硬、有一定滩脚、透明度高、水流缓慢、饵料资源丰富、适宜筑巢孵化的水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