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业一方面花钱请人去帮助他们通过各种质量体系认证,一方面又不信任它。在体系外审前编造文档、编造证据已成了一个审查者与被审查者之间心照不宣的事实。因为我们不信任它,我们就不会全力以赴去做;不全力以赴去做,就不会取得良好的结果;没有取得良好的结果,又进一步“证明”了我们不相信它是对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造成这种知行不一状况的原因在于“知而不诚”必然会产生“行而不信”。“知”的要害在于“诚”,“行”的要害在于“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要求,“诚”是对我们自身的本心,即“不忘初心”,“信” 则是对他人所作承诺的信守。之所以不诚信的事情时常发生,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没有形成诚意,是根基不稳造成的。
不能在我们内心形成共鸣和形成本能的“知”不是真正的“知”,它也不足以形成“行”的原动力。《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颜回对“仁义”的“忘却”,即铭入灵魂达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坐忘”才是真正的“知”,所以陕西九江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认为而不是本本主义和只对人不对己的“知”。
要做到知行合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行”需要具备“行”的条件,包括技能、工具、环境、时间等,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发挥所有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管子所言的“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也是毛泽东所言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一刀切”的做法既是无视具体问题、无视内因和外因对立统一性的懒政做法,也是管理者试图包打天下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不断地搞运动,进而加剧企业中表面上忙碌,实际上无效的积极怠工现象,造成“人人都在忙,忙着掩盖事实真相”的局面。一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将责任归咎于员工的知而不行、归咎于执行力不够,实际上是推卸了管理者的责任。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脱离了前提条件,不考虑内因和外因的对立统一性,辩证唯物论就容易陷入本本主义和诡辩论。《论语》所载是孔子在特定场合和语境下与其弟子的问答。如果不顾当时的语境,盲目将孔子的这些判断作为永恒的人生指南,就会出现用孔子的一种观点来攻击孔子的另一种观点的情况。忽略这些前提条件,只强调这些名言警句本身就容易出现逻辑和行为准则的混乱,也会被人利用而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